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助理教授曹克俭博士中医养生讲座

更新時間:2013-08-04

“从中医养生谈香港饮食文化中的科学内涵”,主要的内容我想谈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从中医养生的医学概念问题;第二个方面,我想说一下从中医发病的角度谈养生;第三个方面,谈一下香港人从饮食上如何养生。

其实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跟我的学生讲,学知识有几个作用呢?我们说,对于我们学生来讲第一个作用就是考试,那么对于我们学生来讲,学知识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实用,将来呢!你能够在你的临床中应用我们的中医知识。第三个学知识的作用就是一个什么?我们说白了就是吹牛,这是知识的三个作用。说有用、考试和吹牛,我希望大家今天能多学一点对于大家有意义的东西,我也希望我的讲座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

我们说一下一个概念的问题,就是说中医学上讲什么叫养生?其实养生啊,出于这个《庄子》,又叫涉生,又叫道生。所谓生就是讲的是生命、生长。生命其实就是活着,生长呢,就是说活着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生长与活着的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一个好的过程,好的活的方式。我们现在一个词就是“健康”,其实就是健康,健康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深究一下,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什么叫健康呢?如果从健康文字上的东西可能就麻烦一点,如果对我们自己的感受,什么叫健康呢?舒服就是健康,没有不舒服就是健康。那么从健康的定义上讲,什么又叫健康呢?那么我们说,其实从健康的定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包括大家第一个讲的,我们没有什么机体上的不适,身体好,没有不舒服。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精神的,精神上的没有不适。我们看到很多文字上讲的精神健康、身体健康,其实是解释健康的时候,用一个词讲就是身体好,身体没有不适,精神上没有不适,这是第二个方面。那第三个方面谈到健康是什么啊?健康是讲,说这个人是要适合这个社会。因为我们是生活在这种社会上的人,这个世界卫生组织的概念是1984年提出来的,但是它和我们古老的养生稍有不同,我们古老的养生更注重于“自我”。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古老的养生的概念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有句古话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窗外”是什么?就是什么也不要管。但是我们说,要培养一个社会,过去对一个读书人的要求,你读好书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大家就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不能适应社会。现在这个概念来讲,你不能够适应社会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其实现在的概念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来提出一个的很高的高度,就是说要培养你,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概念,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概念,这个健康的概念与我们过去在古代养生以及中医养生传统理念上小小的不同。过去重要注重自己,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身体,是肉体和身体上没有什么不适,就像我自己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渴了吃一点山间水,饿了吃一点生果,没有融入社会。我们讲,我们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表现。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个健康的概念又加了一个内容,叫作什么健康呢?叫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其实又融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你要遵循社会的伦理道德。这个概念,我们看起来更广泛了,和我们关心的那些事,我只是关心我的身体没有不适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说,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讲,是不够的。以至于在1990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又补充了这样一个内容,就是说要讲有道德。大家知道,这个道德啊,道德是什么啊?道德是一个社会的一个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不断变化的,这个一百年的道德规范可能和现在的道德规范是不太一样的,某些宗教的道德规范可能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所以说这道德规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人的健康的状态,也包括这一部分,要有一个好的道德,这就是关于健康,我们人要健康要怎么样,都哪些方面说明你这个人的健康,只说你的精神和肉体上没有不适还不算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所以说中医的这种养生在过去更于强调养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但是我们说,这和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有一些差异的。所谓的养生,就是通过调养自己的精神、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我们具体来说,精神、饮食、体形、房事、适寒温等等,对我们的健康的一些益处。那么中医的养生之道呢,是这样讲的,这是一个关于“上古天真论”里面的一个养生之道,提出这句话的这个前提是这样的,当时人们认为其实《皇帝内经》大概距今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已经,那个时代,说为什么今天的人容易生病,为什么寿命那么短呢,我们上古的人为什么受命那么高呢,就是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当时的中医就有这样一个总结,就在 “上古天真论”里提到,它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千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看到当时这个百岁,我相信我们大家知道,据说中国人的三几年的平均受命大概是不到四十岁。上古之人可以有百岁,他说为什么上古之人可以有百岁呢?一个很重要的是说法,上古之人,能够知道养生之道,能够法于阴阳,就是说效法于阴阳的变化,和于术数就是说,养生的一些法则法规,东西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同样的一些内容。按照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所以他们都能够用“度百岁乃去”。这就是我们《皇帝内经》里谈到了一些中医养生的一些方法,但是我们知道这很抽象,这个法于阴阳,这个源于什么呢?等一下我们去看一下。

中医养生这个原则里有这样几点:第一点叫行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这就是中医这个原则。其实我们大家知道,中医这个原则和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上古天真论里面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讲都是养生的一些道理。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养生需要说明,一个是饮食养生,一个是药物保健,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饮食养生叫食养、食戒,食集、食体,其实我们吃饭就是养,现在我们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养的太过了,以至于我们出现了很多的营养过盛的事情。食节要求我们古代的时候,以往的时候谈食节我觉得本身就吃不饱还谈什么节呢,但今天这个食节就十分重要了。而食养反倒是不是问题了,过去讲吃得营养,多于营养,现在过于营养。实际不同的人,不同的体制,吃东西要有不同的忌口,其实这个实际啊,有的时候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能感觉到。比如有些人不能吃凉的,他一吃凉的就胃痛,那叫什么啊?你自己就知道自己戒什么呀,戒寒的东西!食禁的因素也很多,有些过敏的因素,吃了后就过敏。有些人鸡蛋过敏啊,像我们说在美国有吃花生酱过敏,说吃花生酱就会有过敏吗?不仅仅是过敏问题,吃了花生酱死掉了。所以说这就要戒,毫无疑问。

从药物保健的角度讲,有药物的养,药有保健药物,现在我们谈保健药物。但是我们想说,现在的保健药物,我们大家要谨慎。应该这样讲,现在的很多保健品市场确实把我们中医的一个很好的一种传统的东西让我们的中医的形象很受影响,很多的保健品包治百病,这是对我们中医在国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攻击中医的人,包括用这样一些本来不属于中医的东西来攻击中医,我相信大家知道现在有一股这种反对中医的势力,我想对这样的人,我说,有一个词叫“井底之蛙”。他只能看到他头顶上这一片蓝天,蓝不蓝都难说,但是说他对疾病的认识还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所以说有些人提出反对中医这样的理念并不奇怪,等一下我要想说纯粹的中医是什么样的。

中医的养生之道里面有这样几个原则,叫天人相应,其实这个中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精髓,什么叫天人相应呢?这也是很多人谈中医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我认为中医科学的地方,也就在此。第二讲形神和一,第三个讲和谐适度,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天人相一呢就是讲天人相应,人是自然的一部。如果把人、狗、猫、石头、河流、山川、日、月……都是自然所生的。你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规律同样适合于你的生长,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最原始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恰恰是中医的一个很基本的基石,不是吗?但是我们知道现在的医学是基于现代的一些自然科学所形成的。

我想要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达芬奇画蛋”听过吧!达芬奇画鸡蛋,我们知道这个鸡蛋你从不同角度画的时候,你所画出来的鸡蛋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画这个鸡蛋,你会说这个不是鸡蛋吗?我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就是谈中医和西医对人的认识是从不同的角度所描述的,中医对人的描述,我们等一下讲,更简单地讲是阴阳。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知道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我们知道韩国这个国旗就是阴阳,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当然这过于笼统了。但是这种我们还有许多寒热虚湿的问题概括,其实这种概括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等一下我们再讲。

我们先说天人相应,涉及到身体空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树、山、石、河流,四季的变化。人在自然中同样要和山、河、树同样经历自然的变化。自然的变化,自然会对人体要有影响,这就是自然的变化,我们知道昼夜、四季,各种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都是自然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中医认为的天人相应。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会超乎自然的,是自然发展的一部分。用自然发展的观点来观察人的发展同样适合。所以我们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叫人定胜天,但是现在不讲了,人不一定能胜天。我们说叫顺应自然,这个顺应自然是什么?一是顺应自然界正常的变化;二是防止异常的自然变化,叫顺应自然;第三人与社会。其实人与社会就是过去中医里面谈很少,过去中国人的养生更注重的是自我,我们现在要求你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要干什么?我们知道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第一堂课要学什么,大家知道吗?是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