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情志致病中醫談

更新時間:2013-09-01

香港人勤力工作,但意味承受社會沉重的心理壓力,情志致病已成為現代社會日益嚴重的致病因素。研究發現,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其發生大多與心理因素有關,心身疾病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識。

中醫學發病觀重視情志致病,並將人之情志分為七情五志。

七情即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指人接受外界刺激後產生的正常的七種情緒。強調情緒的變化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太過和不及均會導致疾病。五志是五臟所主的五種精神活動,即心主喜,肺主悲,脾主思,肝主怒,腎主恐。這些情志活動反映了五臟功能。五臟功能正常,情志正常,否則就會患病。如果五種情志過度,就會傷及五臟,導致疾病。

七情太過或不及就會致病而傷及內臟,並致人體的氣血陰陽失衡。如: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可見氣喘,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倒。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心情,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傷肺氣。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遺精等症。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驚慌失措。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鬱結。情志太過傷及五臟,發生症狀,故有「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 之說。因此,中醫治病的理法方藥常有調理情志的考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