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布里斯班流感入侵內臟破謎

更新時間:2012-01-15

今年的流行性感冒特別猖獗,不少學校都爆發了傳染病,學生要戴上口罩上堂,屯門一個三歲小女孩,染上了流行性感冒,二十四小時喪命,專家認為可能是新流感病毒入侵心臟,變成心肌炎或心膜炎,心臟跳動減慢,最後心臟衰竭而死。所以,對於流行性感冒氾濫,不可掉以輕心。

氣候急變防疫缺口

今年的天氣反常,整個太平洋的暖水流集中於東部,西部的水流較冷,但濕度比正常年份大,這些較低溫的濕潤空氣大量滲滿長江以南,與西伯利亞南下的極冷氣流相遇,形成了長期的降冰雨現象,互相僵持對峙,互不能壓倒對方,疑聚不散,形成冷雪冷雨天氣長達一個月。以前的情況是:寒流逞強,把濕暖氣團推向太平洋,或者太平洋暖氣團佔上風,把寒流沖散。

今天長期的又冷又濕天氣給予流行性感冒病毒大規模滋生的機會,病毒迅速繁殖,人類中招機會大增。體質差的病人,免疫系統功能比較差,很容易患病,病毒入侵之後,迅速轉移,攻破防線,直接進入心臟系統,就會很容易死人。所以,在這樣的年份,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相當重要。中醫系統一直非常重視溫熱病在春天的傳播,採取預防為主的策略,古代時候已經積累相當多的經驗。古代相當強調養陰清熱驅毒,有不少有效的預防溫熱病藥方,重點是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

明顯的例子是,在○三年非典型肺炎爆發時,醫管局高層何兆煒、馮康、高永文三人經常出入威爾斯醫院深切治療部和其他收治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醫院,前兩人受感染,倒下了,高永文沒有受到感染,其秘密在於高永文每天都服食防疫的中藥。這種局面是令人驚訝的,即使某些負責人相信中醫中藥,但香港西醫存在著一種嚴重的排斥中醫藥的情結,而衛生署更是這種保守思想的大本營。整個防禦非典型肺炎的過程中,衛生署拒絕了使用中藥治療病人的方案,在號召市民防疫的過程中,只是要求市民勤洗手、戴口罩、不吐痰,就是沒有推介服用中藥可以提高對非典型肺炎的免疫力。這樣一來,防止社區大規模爆發就出現了缺口。根據內地的經驗,服食了防疫中藥的醫護人員,基本都沒有受到感染,有些即使受感染,也很快地痊癒。根據一些對照組的調查,全部服食西藥,病人都會感到惡寒畏冷,高燒七日以上,服食中藥和西藥的組別,一兩日內即退燒,沒有頭痛,不為畏冷,十五天以下就可以痊癒。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名中醫藥學部助理教授曹克儉曾遙距給一個住在醫院的非典型肺炎女病人開方,由病人的姐姐每天帶到醫院,病者服藥之後,沒有出現其他病人兩次發燒的情況,氣喘情況大大減輕,頭痛現象消失,這個病人十五日就可以出院。實質上,中藥可以協助免疫系統適度地作出反應,防止肺部纖維化。

中藥治感功效明顯

中醫藥為什麼受到香港醫療界的抵制?原因是香港的法律不允許西醫以中藥治病,還有法律訴訟索償的機制,即使西醫個人傾向於中西醫並舉,客觀機制約束了他們因病施治的空間。也有一些西醫,認為西醫和中醫是相左的,不可能相容。更有一些人認為中醫根本就不科學,沒有臨床數據,也沒有具體的藥物成份分析,沒有統一的標準,採用了中藥,會貶低香港的醫療水平。這種想法不利於利用中藥的以防為主,防止流感和不明原因的肺炎爆發。

中醫治療感冒注重人體與大自然的變化及區域性,例如香港地區,氣溫高,溼氣重,若流行性感冒初期有咽喉腫痛、身熱頭痛、目赤目癢、咳嗽、咽燥口渴、鼻涕微黃、舌質微紅者,可用辛涼解表,例如中成藥:銀翹解毒片或桑菊飲等清熱解毒之劑。若發燒,甚至高熱,服解表藥後汗出,熱雖暫時降下,但身熱旋之又起,且見轉變入裡的症狀,咳嗽胸痛,甚至出現神志昏迷,抽筋等症,可用黃連上清丸和葛根湯治之,亦可治中耳炎,甚效。曾有一位十二歲女孩,發燒,甚至高燒,服藥後汗出,熱雖暫時降下,但過一段時間又燒起來,且有咽喉腫痛、頭痛、咽食不下、神昏等症,住院十幾天,發燒退了又起來,脖子僵硬,醫生做了各種檢查,也查不出原因。後中醫用黃連上清丸和葛根湯治之,再加砂仁、檀香、半夏、陳皮、乾薑預防苦寒之藥傷腸胃,第二天燒就退了,喉嚨和頭也不那麼痛了,燒也沒再上來了,遂辦理出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