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合理進補
更新時間:2014-11-21
有人以为胖的人不需要进补,认为再服补品会变胖,这是对补品的误解。服补品不在于胖瘦,而在于身体是否健康,因此难免要问一般人如何进补,合理进补又是什么?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这是说小儿正在发育生长时期,内脏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完善,体内的精血、津液等还不充实,所以小儿不但受体内因素影响,也受外在环境影响,易寒易热、亦虚亦实,根据情况亦当进补。小儿的进补,主要目的是为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青年人血气方刚,身体机能旺盛,朝气蓬勃,壮年人体质坚实,精力充沛,这是一般的情况。由于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性,一些年满三十岁的人已出现了早衰现象,此时进补也十分必要。少女、青壮年妇女和老年妇女,因在各期都有生理表现,一般比男性易于出现气血两虚和肝肾不足的情况,进补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常言说“人老体衰”,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肾气渐衰,机体功能退化,抗菌能力低下,适时适当进补,对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治疗疾病都是不可缺少的。药补与食补,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历来名医多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对那些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症表现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补。有些人对进补期望值过高,认为进补总比不补好,原本身体健康,也指望通过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品质,延年益寿。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对健康的人来讲“药补不如食补”。有许多的科学医学证据指出,均衡营养与规律运动最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
滋补药大都气厚味腻,滥补会“物极必反”,过多进补超出人体对营养物质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也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小儿消化系统处于未发育成熟期,进补不当或过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小儿不宜进补。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在滋补药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并减量缓缓调服,一旦出现厌食,脘腹作胀较重者,应暂停滋补药,先调理好肠胃再服。防止“闭门留寇”,在外表邪气未尽的情况下,不可过早进补,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病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诸症,无论是因虚致病,或是因病致虚者,均宜进补膏滋药,尤其若能掌握冬令进补,更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品质。
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工作和家庭负担、生活变故等造成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压力都在上升,容易未老先衰,如头发早白、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亦须即时健康投资,选滋药进补,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 上壹篇:中医与药膳---补血养心类
- 下壹篇:百合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