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關於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人的生活困境
更新時間:2012-01-15
代理主席,多位議員已說了關於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人的生活困境調查及報道,而有些個案的報道更是清楚地反映了受助人的生活困境。不過,政府官員及部分輿論仍認為綜援金額是足夠的,亦強調綜援政策的目標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基本保障。可是,基本保障除了包括一般的食物、住屋、衣服、交通等開支外,其實亦應包括一般現代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例如使用電飯煲、雪櫃、電視機,以及參加一些簡單的社交活動,諸如探望親朋戚友。
過去10 年,明愛中心曾多次進行調查,反映出綜援金額根本不足以支付一些我剛才提及的基本生活需要開支。在沒有其他經濟支援下,領取綜援的家庭或市民惟有壓縮開支以維持收支平衡。他們可做的是減少食用、減少交通費、不外出,甚至減少購買衣服鞋襪。有些長者甚至連基本的家庭電器也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縱使有病,亦沒有錢求診、購買成藥,他們甚少與親朋戚友來往。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但我們卻容許在社會裏有這樣的一弱勢社,一天復一天的生活於困境之中。代理主席,我們明白綜援開支不可無休止地上升,特別是政府現時正面對財赤壓力,但我們最基本應盡力保障長者及傷殘人士,因為即使這人有心想做好一些,亦很難透過工作達到自力更生的目的。他們唯一可依靠的,便是社會這張安全網。因此,我希望政府特別留意保障他們基本生活需要的開支,以及關注他們的特別需要。
以下,我想說一說殘疾人士的特別需要。除了一般領取綜援的人所要面對的開支外,傷殘人士還須支付醫療費用。他們基本上要花費在特別的醫療用品或特別的醫療開支上,而且還須得到別人照顧。以上種種開支,也是須從綜援金支付的。如果我們再扣減這些人的綜援金,即等於扣減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開支,這樣,他們是無可能負擔的。
此外,我也想談一談長者的需要。老年人因為退化,有些身體機能會缺失或會身體虛弱,他們會覺得自己百病纏身或患了很多病痛而要看醫生。對他們來說,每月的醫藥費是一項極沉重的開支。有社會輿論或一些人認為,政府現時豁免這一領取綜援的長者在前往門診診所求醫時支付診金,應已可解決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一項以1 000 名領取綜援的老人為對象的調查發現,大部分老人並非只依靠免費的公立醫療系統診治他們的老人病,他們之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每月也須花大約一成的綜援金前往中醫求診或購買中成藥。港大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部的助理教授曹克儉亦指出,很多西醫沒有方法治理的老人病,例如類風濕、糖尿病、老人癡呆等,中藥其實是有特別的調理效用,有其本身的優勢,所以老人家特別喜歡向中醫求診。
近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雖然在轄下3 間醫院開始設立中醫門診,但一般而言,身體較虛弱及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大多數會決定到附近的中醫求診,而不會舟車勞頓前往醫管局轄下的中醫門診診所。不過,現時的綜援金並沒有包括長者或殘疾人士的醫療開支或到中醫求診的開支,令他們每月也被迫從綜援金內取出部分款額來支付這項沉重開支。
代理主席,關於以上種種問題,我們透過不同的討論,也會很清楚知道綜援受助人,特別是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困境。他們的訴求,我相信大家也是很明白的。其實,近年一項調查顯示,在600 名受訪者中,有70%贊成應豁免削減長者或殘疾人士的綜援金。
其實,我們期望政府不要再無動於衷,而應盡快幫助這受助人,特別是長者或殘疾人士,讓他們的綜援金可回復至2003 年6 月1 日之前的水平。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
- 上壹篇:观 众:认识科学
- 下壹篇:夜「訓」是否有礙健康?